安徽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16日舉行聯組會議,就全省飲用水安全情況開展專題詢問。16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的安徽省人大代表就水源地保護、水質監測、農業面污染、地下水開采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詢問,安徽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等部門主要負責人應詢。
開展專題詢問前一天,本次常委會聽取了安徽省政府關于全省飲用水安全情況報告。報告指出,水源地安全隱患、城鎮供水水質不能完全達標、能力建設有待提升、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仍需加強等問題不容忽視。
按水源地劃分落實管理責任
“保障飲用水安全的首要問題是水源地安全,從水源地控制水質,可以節約后續加工成本,降低水價。安徽省目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還存在哪些問題?將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水源地的水質安全?”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程曉舫進行詢問。
安徽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回答說,安徽省飲用水水源總體安全,但確實存在歷史形成的產業布局不合理、河湖江等交通樞紐存隱患、上游開礦遺留礦庫及農村面源污染等問題。“下一步,將嚴格按照水源地劃分落實責任,定期進行環評、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繆學剛表示,同時會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量,加強上下游聯動防范。
近年來,各地在城鎮建設發展與水源地保護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不斷加大對飲用水源保護力度。但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皖北發展等戰略的實施,給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帶來了新的壓力。
“在今后的發展中,如何避免新建項目對水源地的影響?”對于安徽省人大代表戴玲的提問,繆學剛表示,承接產業轉移,實行工業項目入園發展,對園區進行規劃環評,集中治理污染,并對項目單位展開環評,按照產業發展方向進行審查。
推行規模水廠覆蓋鄉鎮用水
自2005年以來,安徽省已經建設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7000多處,解決了15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與供水保障能力,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質合格率得到穩步提高。但與城鎮供水不同,農村供水仍存在點多面廣、用戶用水量小等特點,存在一系列運行管理難題。
“去年我就如何建立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長效機制,確保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進行了詢問,請問一年來安徽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吳平問道。
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表示,為建立管理運行長效機制,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積極宣傳貫徹《安徽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辦法》;努力推進規模水廠的建設,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全覆蓋;建立健全用水運行管理機構;設立縣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維護專項經費,維持水廠運行;強化水源保護及水質化驗。目前,80個縣區已成立管理機構,72個縣建立水質化驗。
關于農村飲用水建設規劃,紀冰補充道,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做了農村飲用水建設規劃,需要解決2043萬人的安全飲水任務,總投資106.5億元。
出臺條例保障二次供水管理
隨著城市高層建筑越來越多,二次供水水質保障已經成為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老舊小區水箱清洗消毒不及時、部分小區供水管理仍由物業部門負責,這種非專業化管理,已經成為居民用水質量、用水安全的瓶頸。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李維勇就此提問:如何加強對二次供水設施維護與管理?
“過去建設的二次供水設施大多是樓頂和地下水箱出水,開發商與供水單位對接不夠,確實存在問題,但現在已得到解決。”安徽省住建廳廳長李明表示,《安徽省城鎮用水條例》4月出臺,對二次供水的建設、移交都作了規定,如新建的二次供水設施必須與建筑的主體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明確供水單位早期介入,進行審查驗收;對過去老的設施也有要求,各地政府要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措施,限期改造移交,解決管理維護問題。設施移交給供水單位后,還要進行水質檢測,每季度進行一次清洗、消毒,保障用水水質,讓用戶喝到放心水。
安徽省衛生廳廳長高開焰補充說,二次供水確實非常重要,過去是水箱,現在是直接加壓,合格率都在逐步提高。衛生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監督指導、檢查監測,繼續會同住建部門繼續做好管理工作。
此次專題詢問內容緊緊圍繞當前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衛國表示,這次專題詢問既提高了常委會會議的審議質量,增強了監督工作的實效,宣傳了安徽省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也指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需要加以解決的工作重點和工作計劃,相信必將會推動安徽省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取得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