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
合肥市排水辦解答市民四大疑問
問:為何內澇嚴重的是政務區等新區?
答:政務區是新區,排水設施肯定是比老城區的設施要好。
這次政務區、高新區、經開區出現不少內澇點,客觀原因是雨量非常大。因為這次降雨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區西南部,受災最嚴重的就是政務區和包河區,比如老城區的阜南路,降雨量是55毫米,但是十五里河的監測點降雨量是156毫米。
問:除了雨量大,積澇還有什么原因?
答:前天降雨集中區的四座下穿橋產生積澇,主要原因是這幾個地方正在施工中,配套設施還不完善。此外,十五里河、許小河水位上漲非常快,給城市排水帶來影響,導致包河區、高新區、政務區等低洼地區出現積澇。
還有一種積澇原因是,供電故障導致停電,泵站無法迅速排水。
這些原因還不夠全面,合肥市排水辦已經對8月20日晚上內澇區域進行全面統計,設計單位、技術人員21日上午已經在出問題的區域進行排查。很快會梳理出具體的積澇原因。
問:包河區的淝河片區積澇是老問題?
答:對,淝河片區因為管網老舊、管道小,已經不能跟上城市發展需求。其實,在這次降雨來臨之前包河區的排水系統也有統籌規劃,包河區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完善,排水系統也亟待完善,包括十五里河綜合治理、許小河綜合治理納入計劃,將通過河道加寬、清淤,加強河流排水能力。
目前,包河區淝河片區排水設施完善的一些工程已在建設中,隨著工程建設完善后,抗短歷時強降雨能力會不斷完善。
問:合肥到底能“抗”多大的雨?
答:目前國內大部分城市防洪設計標準只能達到每小時降雨量在15-20毫米時不出現內澇,不過,合肥自“大建設”以來,已經將這一標準逐漸提升至“每小時降雨量在30毫米以內不出現內澇”。
根據合肥市政府批準的《合肥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要求,今年合肥市城市防洪的目標和任務仍然是確保老城區5.2平方公里在50~100年一遇防洪標準范圍內不發生大的洪澇災害,在超標準洪水情況下,努力減少災害損失。確保市區低洼地段(主要指立交橋地段),在集中強降雨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交通的影響,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
在降水30毫米以下主次干道不發生積水內澇現象;在降水30~50毫米的情況下,保證積水在2小時內排除;在降水超過50毫米的情況下,保證積水在6小時內排除,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
解憂
如何增強“排水功”?看此“三招”
第一招:“十二五”期間建設大型調蓄池
合肥曾有意在逍遙津公園、杏花公園建設地下調蓄池,在暴雨來時,讓雨先在公園綠地下方的大水池里“靜養”一陣子,“排隊”進入河道。合肥市排水辦副主任錢靜透露,“十二五”期間,合肥將會建設一座調蓄池。
“逍遙津公園、杏花公園兩套方案,我們準備只做一個,先看效果。最終選中哪一套方案還未確定,畢竟調蓄池投入和維護費用非常高,我們國內也才起步,配套設備還依賴進口。”
錢靜說,合肥調蓄池項目已經列入十二五建設計劃,國家水專項示范工程。經過專家評審等一系列工序,就會實施。
第二招:水泥森林里還原池塘
“這次我們經開區雨這么大,多虧綠地蓄水池積下了6萬立方的水,不然安醫大翡翠路的內澇水位肯定還要再高一些。”經開區負責排水的工作人員有點慶幸。
對于這個經驗,錢靜說,合肥市區也在進行相關調研:把一些城市綠地設置成低洼池塘,在暴雨來襲時,形成短時的調蓄睡眠,讓雨水再“躺”一會,減輕排水管網壓力。
第三招:“大肚”能容更強雨
城市排水就好比人喝水,有個粗喉嚨、大肚子自然能夠排水更暢快。錢靜透露,合肥將適當提高排水標準,特別是主干道的管網提高設計規劃標準。
解讀
用數字告訴你,前晚的雨有多大
1小時90.5mm 58年里的最猛暴雨
1954年以來,合肥就沒見過這么猛的雨!經過20日的一夜奮戰,合肥市排水辦的工作人員仍對前夜的“強敵”感慨。
合肥市水文局統計,20日晚政務區、包河區遭到了最強暴雨襲擊。1小時內政務區降雨90.5mm,包河區84.5mm。
比對歷史水文資料,這是1954年以來,合肥市區1小時遭遇的最大雨量。
0-156mm 合肥降雨“貧富不均”
科學島35毫米,大房郢水庫43毫米,阜南路55毫米,巢湖路51毫米,科技園84毫米,十五里河156毫米,駱崗機場123毫米,濱湖57毫米。合肥市氣象臺臺長方茸說,這一次降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四個級別的雨量在合肥都出現了。
合肥市區暴雨破了歷史紀錄,而在廬江縣的東南部,卻是滴雨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