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燒是廢棄物安全處置的常用技術路線之一。有關垃圾焚燒安全性的問題,曾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而同樣作為廢棄物的污泥,國內輿論對其焚燒處理還不太關注。
事實上,從所含污染物的角度看,污泥比垃圾還要復雜。
污泥中有害污染物構成更復雜
有多少化合物進入污水說不清
與歐美相比,我國在最近20年經歷了發展的高峰期,各種原材料、能源的生產和消耗位居世界前列。與此緊密相關的是,產生的大量廢棄物給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
廢棄物中主要有兩類物質嚴重威脅著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基于這兩類物質難降解的特點,它們一旦被排放到環境中,就會長期駐留,并參與到局部環境中的循環。
眾所周知,污泥是污水處理后的剩余產物,是污水中污染物的濃縮。進入污水的污染物除了一部分營養物質被細菌代謝分解了以外(如碳、氫、氮),隨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的不可降解污染物如重金屬、硫、氯、持久性有機化合物(POPs)等全部聚集到了污泥中。
人類生活所涉及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與污泥的產生相關。來自食品添加劑和合成藥品中的化合物,通過糞便進入了污水;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所有個人衛生和保潔用品,如洗滌液、消毒劑、殺蟲劑、空氣清新劑等,其歸宿也是污水;與液體和固體燃料相關的所有氣態排放,有相當一部分最終也通過降水淋洗的方式進入了污水處理廠。
目前,沒有人能說的清到底有哪些化合物進入了污水。因為絕大部分化合物憑目前的檢測手段是無法檢測到的。這是因為化合物產生的速度已遠遠超過了我們認知的能力。
根據美國《化學文摘》編輯部的統計,已知的有機化合物數目在1880年約12,000種,1910年約為150,000種,1940年約為500,000種,1961年約為1,750,000種,1990年已超過1千萬種。據報導,每年新合成的化合物數量達30余萬,其中90%以上是有機化合物。
正由于污水處理廠“兼收并蓄”的這一特點,與垃圾相比,污泥中污染物的種類、類型、毒性遠比垃圾復雜。
為何國外極少有干化污泥摻燒實例?
污泥摻燒產生的煙氣具有致突變性
支持電廠摻燒污泥的,是基于這樣一種美好的假設:電廠鍋爐的床溫超過800度,有的更高達1200度,煙氣停留時間超過兩秒,有的高達6秒,足以使廢棄物中的所有有害物質分解。
但這種假設有一個美中不足之處:沒有考慮到煙氣中有害物質的再合成以及非正常工況下的污染物排放問題。
美國和德國科學家2001年對電廠摻燒污泥做過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載于《TheScience ofthe Total Environment》2002年總第187期)。采用一個半工業級煤粉爐,分別進行燃煤和摻有20%熱量比污泥的燃煤實驗,獲得布袋除塵器上的超細飛灰(平均PM3.5),然后通過一個再懸浮系統,用環境空氣混合所得到的兩組飛灰來仿真煙氣的稀釋排放,濃度為1000微克/立方米。兩組受試的老鼠每天分別接受在不同氣體中暴露1小時、連續24天的吸入試驗,另外還安排一組僅吸入環境空氣用于對照。試驗結束后對3組老鼠進行解剖發現,暴露在燃煤——干化污泥摻燒粉塵下的動物肺部通透性有顯著改變,這是病理性肺損傷早期階段的標志,而暴露在燃煤粉塵下的小鼠未見這種現象。
研究采用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相當于美國EPA(美國環境保護署)1990年PM10標準150微克/立方米的6.5倍,但每天1小時的暴露時間,則平均濃度已十分接近常見的實際空氣質量。
日本科學家1997年曾對污泥焚燒的煙氣和飛灰的誘變性進行過研究(載于《Th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8年總第215期)。對7個污泥焚燒廠煙氣和飛灰的研究表明,有些煙氣有顯著的高誘變性,可能是由于煙氣溫度低造成的;灰渣沒有顯示出有誘變性,誘變性也與爐型無關,煙氣中未發現多環芳烴和其他氯化物,這一點顯示污泥焚燒的煙氣與垃圾焚燒不同,無法確定尾氣中的誘變化合物是什么。
對污泥的致突變性還有大量研究,但大多是在非焚燒領域,如污泥中高PAHs(多環芳烴)含量,可能造成土壤、水體的污染。
上述兩個研究的結論值得人們深思。污泥焚燒產生的煙氣和粉塵均可能具有致突變性。以燃煤煙氣進行對比的試驗表明,眾所周知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物質多環芳烴(PAHs)可能被排除,因為燃煤也會產生PAHs,如果單獨的燃煤煙氣無致突變性,而摻燒污泥后就有,疑問就都被集中到了污泥上。不幸的是,污泥焚燒究竟產生了什么樣的致突變化合物,目前還不為人所知。這恐怕就是為什么在全球極少有干化污泥摻燒實例的原因。
污泥焚燒應持相對保守、理性的態度
很多污染物電廠煙氣處理設施難以捕集
目前,電廠煙氣處理的工藝和設施與專門處理廢棄物的焚燒廠煙氣處理設施有著極大不同,在污染物捕捉對象、捕捉能力和捕集效率方面有著本質區別。污泥涉及的污染物排放有多種,有些是電廠煙氣處理設施所能捕捉的,但有些是不能的。不能捕捉或難以捕集的有:
汞。燃煤本身就有汞排放問題,污泥的汞濃度是燃煤的數十倍,摻燒污泥會使項目的汞排放量大幅度提升。目前布袋除塵器這樣的常規煙氣處理設施所能捕捉的量不到入爐汞總量的6%。
鎘。目前的電廠煙氣處理裝置只能截留一部分,相當一部分會排入大氣。
鉛。受煙氣中氯離子含量的影響,主要在飛灰中富集。
二惡英。污泥所攜帶的二惡英,或污泥中的二惡英前體物如多氯聯苯等在焚燒后可能重新形成;
多環芳烴。燃煤燃燒本身是多環芳烴的重要來源,污泥中具有較高濃度的累積;
未知化合物。如前所述,污泥摻燒可能產生未知的、目前手段檢測不到、具有“三致”特點的污染物排放。
污泥中的污染物是環境排放的“集大成者”,如果不能對這類污染物進行“封存”,而是通過摻燒,不加限制地使其回到環境中去,這種做法只會使環境不堪重負,進而影響到公眾健康。眾所周知,當前醫學遇到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癌癥的數量急劇上升,二是先天性殘疾、過敏體質人口比例大幅增長,這與環境變化存在相關性。
因此,我們有理由對污泥焚燒持相對保守、理性的態度。并非所有的焚燒都不安全,但有些焚燒一定是不安全的,這種沒有合格煙氣處理的廢棄物摻燒就是其中之一。
鍋爐不等于焚燒爐,兩者的區別在于焚燒的條件,尤其是煙氣處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