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7·21”特大自然災害中,北京因供水設施污染、損壞,影響人口約99萬,目前超八成供水單位已修復,災區均已恢復水源供應。
受災區縣水質監測均達標
昨日,市衛生局召開“7·21”特大自然災害衛生監督總結會。會上稱,暴雨災害發生一個月以來,北京排查供水單位5036家,156家由于被淹、設備損壞、水源污染等原因停止供水,由當地政府組織提供桶裝水等。
停止供水的單位包括市政供水2家、鄉鎮水廠8家、農村自備水井142家、二次供水4家,多數集中在房山,為131家;另有豐臺5家、通州12家、其他區縣8家。
“飲用水遭微生物、化學和放射性污染,都會造成嚴重后果。”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趙新生稱,一旦發生水源性傳染病,會波及上百甚至上千人,暴發重大疫情。對于停止供水的單位,相關部門均已采取清理積水淤泥、更換消毒設備、加大消毒劑劑量等措施,逐一采樣化驗。截至8月21日,132家單位已恢復或部分恢復供水,占84.6%。
經衛生部門監測,房山、豐臺、通州等受災區縣水質監測均已達標合格,災后未發生水源性疾病。此外,北京將借此建立農村飲用水長效衛生監管機制,措施包括明確自備井責任人、加裝消毒設備、解決監測經費、提高衛生許可辦證率。
禽畜尸體均已無害化處理
據市衛生局介紹,截至目前,災區的禽畜尸體均已經過無害化處理,垃圾污物基本處理完畢。據衛生部門最近對北京蚊蠅鼠等病媒生物密度的監測,已與去年同期水平持平或略低。
另外,截至8月21日,全市醫療機構接診創傷、骨折、溺水、電擊傷等傷員1389人,傷員均已得到有效救治,無一例新增死亡。
追訪
災后防病逐漸解除應急狀態
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7·21”暴雨發生一個月以來,未發生因災導致的重大疫情。災后衛生防病將逐漸解除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工作模式。
“7·21”暴雨后,北京借鑒了SARS、甲流等公共衛生事件處理中的防控模式,由市政府下發災區衛生防疫工作意見。市衛生局表示,已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目標。
近一個月來,疫情始終保持平穩態勢。全市腸道傳染病發病同比下降26.94%,痢疾下降43.48%,其他感染性腹瀉下降19.51%,全市未收到與災區有關的聚集性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疾病、食物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不過該負責人表示,夏季腸道傳染病高峰尚未回落,一段時間內還會有雷雨天氣,衛生防病方面的壓力依舊較大。按照北京市每周統計的疫情報告,痢疾、其他感染性腹瀉的發病率已連續四周超過2000人次。
下一步,北京將重點開展腸道傳染病監測、飲用水源衛生檢測、食品衛生監測。災區臨時安置點的健康巡診繼續開展,市衛生局將定期組織專家、專業人員赴災區開展督導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