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出臺雨水利用獎勵政策,凡小區內建設貯水能力達一噸的蓄雨池,政府補貼500元,蓄水能力達到1000噸將補貼50萬元。
雨水是非常寶貴的資源,筆者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雨水回收利用,并且立法規定城市必須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如以色列禁止用自來水沖洗馬路、灌澆綠地等,取而代之的是雨水或經過處理的再生水。再如德國修建大量的雨水池用于截流、處理及利用雨水,削減雨水的地面徑流,降低城市洪澇危險。相比較,雨水利用至今尚未列入我國的節水戰略。中國城市普遍用自來水澆樹、澆花、澆綠地、沖洗馬路等,耗水十分驚人,反而對自然賜予的雨水利用率相當低。
如果城市普遍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既可大量節約自來水,又能減輕洪澇險情。據水利專家測算,北京如果全面建立合理的雨水利用系統,一年能收集雨水1億立方米,相當于全市居民全年用水量的1/20。
鑒于中國嚴峻的水危機,將雨水利用列入國家節水戰略時不我待。
首先,要立法將雨水回收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明確規定,“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的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兩年前南京市也曾出臺相關條例,明確規定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必須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否則將予以處罰。類似的節水及雨水利用規定應形成國家層面的法規。
其次,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雨水回收設施需要花錢,許多地方不愿意,但如果從長計議算經濟賬,這種投入是值得的。南京一家“銀城東苑小區”于3年前投資80萬元建成雨水回收系統,將屋頂、路面、廣場、停車場等處收集的雨水輸送到一個800立方米的地下儲水池,經過濾處理后的干凈清水,用于小區綠花和人工湖換水,3年累計節省自來水13.2萬噸,節約水費30萬元,7至8年就可收回成本。為鼓勵開發商在小區建雨水收集設施,政府應適當給予“綠色”補貼,北京帶了頭,各地應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