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張家口水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涵養水源能力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04年至2011年,張家口赤城縣共向北京集中輸水21025萬立方米。永定河成為海河流域水質最優河流。今年,張家口實行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保證全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日日流淌的清水河像一條玉帶從城區中穿過,無論清晨還是黃昏,在河邊徜徉的市民絡繹不絕。在大家的記憶中,過去的母親河枯槁亂石、污水橫流,在這幾年的城市建設中,清水河一改往日的容顏,變得更加潔凈,更加美麗。
清水河僅是我市水環境質量改善的一個例子,據市環保局環保“白皮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較好水平。全市地表水Ⅰ至Ⅲ類水質斷面占到80%,比去年同期提高20%,其中永定河入官廳水庫前八號橋斷面水質繼續穩定達Ⅳ類。白河后城斷面水質穩定在III類標準。流經城市重點水體清水河老鴉莊斷面水質穩定達III類標準。
我市地處海河流域,境內主要河流分屬永定河、潮白河、灤河、內陸河和大清河5個水系。
永定河水系主要有洋河、桑干河,流經我市9個縣區,兩河在懷來縣朱官屯匯合后稱永定河注入官廳水庫。潮白河水系主要有黑河、白河,兩河發源于沽源縣,由北向南貫穿赤城縣,注入密云水庫。灤河為沽源縣的閃電河。內陸河分布在壩上,主要有安固里河、
黑水河等,較大的湖淖有安固里淖、黃蓋淖等。大清河水系,本市范圍內主要為北拒馬河的上游,包括蔚縣境內的東南山區和涿鹿縣境內的趙家蓬區。
海河流域永定河水質最優
一段時間以來,我市全力開展水環境污染減排工作,尤其近兩年來,先后取締宣化至懷來段直接入洋河的排污口17個,洋河、桑干河匯合后入官廳水庫水質呈逐年好轉趨勢。
宣化區是我市工業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在轄區范圍內直接進入洋河的排污口就多達7個。在入洋河排污口封堵工程中,宣鋼集團公司投資600余萬元,將原來直排洋河的4個排污口進行了封堵,將生產廢水全部接入宣鋼東區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在城市污水管網改造中,中昊宣化化肥廠廢水排水明渠全部改造為地下管道并引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在實施點源污染治理及廢水回用工程中,河北天寶化工有限公司、涿鹿玉晶淀粉有限公司生產廢水,全部引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張家口發電廠投資4900余萬元實施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工程,形成900噸/小時處理回收能力,做到生產廢水“零”排放。
市環保局監測數據顯示:去年,洋河八號橋國家級水質自動站兩項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均達到三類水質標準,氨氮濃度均達到四類水質標準。永定河成為海河流域水質最優河流。
目前,永定河流域環境應急調度中心正在建設當中,該中心建成后,將成為上、下游之間進行流域環境問題溝通、協商、調度的平臺,與此同時,我市還將開展永定河流域京西北地區六部門環保交流與合作。
保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我市本身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尤其近年來,水資源短缺狀況越來越嚴重。
今年,我市實行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通過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保證全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盡最大可能壓縮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同時因地制宜推進管灌、噴灌、微灌等農業節水項目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赤城縣茨營子鄉茨營子村,地里的玉米長勢喜人,該村毗鄰黑河,以前村民在河邊種植水稻,半夜起來從河中取水種稻。黑、白河流域“退稻還旱”后,村民改種玉米,既節水又省力,農民還可騰出時間來外出打工。該縣水務局副局長皇甫曉燕介紹,目前,全縣退稻還旱3.2萬畝,涉及6個鄉鎮,每年節水2000多萬立方米。
我市加大了企業生產用水的循環利用,鼓勵企業開展中水回用,位于懷安縣境內的國電懷安熱電廠,就是將城市中水作為供水水源,而這樣新上的熱電聯產項目在我市已達到3家。與此同時,還促進了全民節水。
今后,我市還將在位于洋河、桑干河、永定河、潮白河流域的懷來、崇禮、萬全、懷安、陽原、赤城、涿鹿、宣化縣、下花園、宣化區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程,集中整治存在突出環境問題的村莊和集鎮。
成為北京重要水源地
我市與北京山水相連,其中懷來、涿鹿、赤城三縣的13個鄉鎮與北京市接壤,境內的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與北京直接相連,是北京地表水主要來源地之一,官廳、密云兩大水庫上游流域面積的40%在我市境內,作為北京的上風口、水源地和生態屏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市的水利資源保護與首都用水安全緊密相關。
近年來,我市實施河道治理工程,在對云州水庫等大中小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的同時,加大了對水庫上游資源開發和工農業生產的限制,不斷提高水源保護標準,實施了清水河綜合整治工程,洋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赤城縣湯泉河、白河綜合治理工程等河道治理工程,提高了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也改善了北京上游河流生態面貌。
我市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涵養水源能力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據調查分析,官廳水庫年入庫泥沙量已由80年代去的900多萬噸減少到目前的不足100萬噸。
赤城縣境內有黑、白、紅三條河流,輸水量占密云水庫蓄水量的53%,成為北京的重要水源地。我市在自身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對北京盡可能的增加下泄水量,從2004年起至2011年,共向北京集中輸水21025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我市抓住國家鼓勵清潔能源發展的大好機遇,積極發展環境友好產業,風電、光伏發電、風光互補、太陽能新城等項目建設,如今,清潔能源產業方興未艾,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而發展低碳、生態、新興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將有助于水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實現全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