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6點,在北京市海淀區健翔園小區里,穆女士像往常一樣拿上水卡,提著水桶,到樓下小區的院子里打水。幾年前,小區安置了3臺凈水機,穆女士買這種經過凈化處理的水,提回去放到飲水機上飲用。
“關鍵是比燒自來水衛生、干凈,自來水實在讓人不放心。”穆女士忍不住抱怨,自來水燒好放半小時,水底就出現一層白色沉淀物,這樣的水喝下去心里不踏實。
城市飲用水源污染、市政供水水質不佳,已成為公共衛生最急迫的挑戰之一。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飲用水安全保障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新浪網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2.1%的城鎮居民選擇燒自來水飲用,而使用凈化水、桶裝水、礦泉水及其他飲水來源的用戶占47.1%。
“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是第13屆世界水日的主題。而對于中國的13億百姓來說,“保障飲水安全”絕不僅是一個口號。
今年3月底,政府通過《中國日報》正式發出了水資源污染的警告。政府官員也首次表態稱,預計3.6億中國民眾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另外,官方也承認全中國有70%的河流湖泊受到了污染。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然而當水在遭到嚴重污染時,它的反噬之力又將如何抵擋?
根據各地環保局的調查顯示,被很多業內專家鄭重地稱為“最后一道防線”的自來水,如今也是頻頻告急。從7月1日起,《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開始全面強制執行。這是1985年制定生活飲用水標準后,20多年來第一次提標,水質指標由35項增加到106項,對水質嚴格規定到了入戶水龍頭。
然而,2007年這一標準實施以來,飲用水安全問題愈發嚴峻,各地仍時有發生飲用水安全事件。相關部門對水廠達標率三緘其口,公眾對飲用水安全滿腹疑慮。如今,標準全面強制執行已兩個月有余,能否真正保證飲用水安全?
新國標水保證飲70年不致病
據了解,我國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主要包括以下指標:微生物指標、消毒劑指標、毒理指標、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放射性指標。
與1985年的35項標準相比,新國標中除了放射性指標修訂了1項以外,其他指標均有所增加。微生物指標由2項增至6項,并修訂了總大腸菌群指標;消毒劑指標由1項增至4項;毒理指標中無機化合物由10項增至21項,并修訂了4項指標;毒理指標中有機化合物由5項增至53項,并修訂了1項指標;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由15項增至20項,并修訂了1項指標。
“舊標準頒布于1985年,至今已經20多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部分地區的水質呈現不同程度的惡化,突發水污染也時有發生。對此,新標準大幅增加了對微生物、消毒劑及其副產品、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方面指標的控制要求。在數值上,鉛、鎘等重金屬指標與1985年標準相比更加嚴格,以保證飲用者的安全。”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測室副主任張嵐強調,水質指標限值是依據每天每人飲水2升,連續飲用70年,因飲水而患病的幾率小于百萬分之一而估算出來的。
“在上述5類指標中,最重要的是微生物指標。”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長劉文君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俗地講,如果這一項沒有達標,人們喝完水后就會出現發燒、腹瀉癥狀,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另一重要指標是測量微量有機物和部分重金屬含量的毒理指標。劉文君介紹,微量有機物會長期積累在人體內,造成慢性遺傳性疾病或其他的毒理學疾病,不能憑借肉眼馬上判斷水中是否含有此類物質,通常需要十幾年或更長時間才能顯現,因而檢測結果非常重要。
舊國標只有15項毒理指標,而新國標幾乎是其5倍,其中有機化合物指標由5項增至53項,無機化合物指標由10項增至21項。專家指出,新國標增加了甲醛、苯、百菌清、敵敵畏等指標。
感官性狀指標用來檢測色度、濁度、臭味等不需特別儀器就能察覺到的問題,這也是全國用水戶投訴最多的方面。但劉文君指出,家里的水龍頭流紅水或黃水,或有渾濁物,這些水質雖然不達標,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并沒有長期危害嚴重。
國內能完成新國標檢測的自來水廠寥寥無幾
早在2007年新國標發布之際,即有業內人士指出,自來水廠的生產水平和檢測水平都難以達標,這樣最后的水質也不容樂觀。從發布到全面實施,新國標經歷了5年的緩沖期,據中國科學院水循環與水文過程研究室主任宋獻方介紹,這期間主要是檢驗設備能否達標,而從全國范圍看,目前實現仍有相當難度。
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4000多家自來水廠,為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應大約6000萬噸自來水,根據媒體報道,2011年住建部會同有關單位,組織專業水質檢測機構,對占全國城市公共供水能力的80%的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進行了抽樣檢測。結果是“按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保準》評價,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為83%”。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目前除了自來水廠的工藝設計仍然相對落后以外,還存在自來水廠水質檢測設備及檢測水平不合格的問題,目前國內有能力完成新標準106項指標全檢測的自來水廠寥寥無幾。
傅濤指出,目前我國的供水水質測定都是以水廠的出水水質為主,而入戶水龍頭的水質狀況卻無從知曉。即使出水廠的水質達標,供水系統中陳舊的管網也難以保障到戶水龍頭的出水水質。
傅濤表示,這些問題是供水行業的投資不足以及長期成本倒掛的水價體系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國的居民用水水價一直低于運營成本,尤其是水源污染、水資源費上漲、水質標準提高之后,供水的生產和運營成本提高,使企業無暇顧及水質的提高,導致供水行業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
傅濤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在水源保護、引入競爭機制、嚴控企業成本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供水行業的現行水質檢測體系仍然存在問題。各地的核心水質檢測中心絕大多數在人事關系和經費來源上隸屬于當地自來水公司,只是名義上的獨立,水質檢測數據的可信度不足。
據了解,飲用水質量檢測工作由自來水廠和衛生部門共同進行:自來水廠出于對自身產品負責的需要,會檢測出廠水和管網水;衛生部門則主要實施第三方監督檢測,監測出廠水與用戶水水質情況,還會檢查水廠衛生、設備運轉及應急處置等。
應推進供水投資與運營分離
傅濤表示,要想獲得真正健康安全的供水,首先應當進一步明確供水服務的公共品屬性,明確政府在供水服務中的必然責任,地方政府是供水服務當仁不讓的第一責任人。“供水服務的公司經營模式國際通行,且行之有效,但是這不意味免除政府責任。”
業內人士指出,政府應推進供水投資與運營服務的分離,讓供水設施投資在財政列支中重新開戶。“如果價格不能覆蓋成本,政府財政必須‘出手’充分保證基本供水服務的投資要求。”傅濤表示。
同時,有專家表示,需要在供水運營服務環節引入市場機制以約束供水服務成本。“避免一旦強調政府責任和政府投資就施行政府壟斷經營,應讓市場機制充分應用于運營服務環節,不斷提高服務效率。”劉文君表示。
除此之外,更有學者建議,國內急需建立第三方檢測機制,像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澳門一樣,由第三方和水廠每天共同抽取水樣,化驗后及時向市民公布水質。不僅如此,官方要讓水質指標變得親民一點,讓公眾看得懂。
據了解,在少部分重點城市,官方會定期在媒體上有限公布水質數據,但指標數不足10項。“過少的項目并不能說明水質達標,更關鍵的是,這些指標是科學指標,老百姓看不懂,水廠和官方都沒有解釋。”劉文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