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中國一些地方仍然連降暴雨,而在夏季遭受了嚴重暴雨災害的北方地區,一項已試點多年的工作開始加緊推進。
“一方面是暴雨成災,另一方面寶貴的雨水資源白白浪費,中國亟待在城市大力推廣雨水收集系統化害為利。”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夏季飽受暴雨侵襲的山西已啟動雨水收集試點工程,選擇一些比較好的案例在全省推廣。
中國許多城市近些年同時面臨水災和缺水問題。政府一邊倡導節約用水,一邊加大市政排水能力,讓成千上萬立方米的雨水盡快排走。盡管如此,每逢大到暴雨,各地經常要面臨著排水設施滯后、城市內澇頻發的尷尬。
今年夏季以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以及南方的不少地方都因暴雨導致災害,北京市的“7·21”特大暴雨更是造成城市局部地面大量積水,導致數十人死亡。
“國內不少城市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已改造完成,建雨水收集系統有設施保障。”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副教授帖靖璽說,“建雨水收集系統既能緩解城市內澇,又能充分利用雨水,對缺水城市來說是一舉兩得。”
據了解,如何讓降水有效轉化為水資源,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了實踐,太原、北京、南京、鄭州等城市已在推廣雨水收集系統。
太原市氣象臺臺長趙彩萍說,以太原市為例,人均水資源量173立方米,只有全國人均量的1/12。然而,太原市每年總雨水量為5272萬立方米,可收集并資源化利用的就達3690萬立方米,超過兩個西湖的水容量。
但在排水管網雨污合流的情況下,寶貴的雨水資源只能進入太原的排水管網成為污水,白白流走,雨水利用成為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建設的重要課題。
據了解,太原市2007年首次嘗試在居民小區“龍觀天下”建雨水收集系統。在該小區的最低處,建有一個150立方米的儲水井,目標為年收集雨水量5000立方米左右。小區的樓房屋頂裝有雨水收集管道,路面鋪設透水磚,雨水經過濾后進入大水井,完成收集過程。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小區的沖洗、澆樹、澆花及池渠用水。
太原市節約用水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劉效琴介紹,太原已經出臺了《山西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明確規定“各類民用建筑應當配套設計、安裝雨水回收利用設施”。比太原力度更大,北京、南京等城市出臺了符合一定條件的小區必須建雨水收集系統的規定。經歷了“7·21”特大暴雨,北京近日又出臺雨水利用獎勵措施,規定小區內存蓄雨水能力達一噸,政府將補貼500元,達1000噸補貼50萬元。
“在中國嚴重缺水的農村地區,雨水收集系統的建設和利用已取得初步成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教授盧金鎖說,“而在供水穩定的城市,人們對缺水沒有切身體會,雨水收集系統投資大、見效慢,加上自來水價較低,很多開發商覺得不合算,建設和投入使用的積極性不高。”他建議,政府應同時加強雨水收集系統應用狀況的監督,杜絕出現建而不用的現象。
“建雨水收集系統,不能只算短期經濟賬。如果是著眼于長期,尤其看到它具有緩解城市內澇和缺水的社會效益,政府大力推廣很有必要。”盧金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