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供水和供電、天然氣一樣,都是壟斷的。居民水價聽證會將在下周一召開,有市民提出,能否引入市場競爭,打破供水壟斷開放合肥市水務市場?國內其他城市的案例表明,城市供水完全開放并非好事。而為了提高供水效率,合肥市供水集團也在進行改革,有望于9月底前完成。
誘人“錢”景引得各路大軍“下水”
在一些人眼里,自來水幾乎就是“白來水”,幾塊錢一立方米,要不是哪天斷水或被限制用水,幾乎感覺不到水的價值;而在自來水公司眼里,那就是賠錢的買賣,買原水就要花幾毛錢,再加上管網投資和折舊等費用,花費不少。因為水價太低了,自來水公司更多地想著向政府多要補貼。
根據研究數據,到2010年、2030年和2050年,城市化水平將分別達到40%、50%和60%,相應的城市需水量將分別增加到約900億立方米、l200億立方米和1500億立方米。按照“十五”計劃,供水行業的年產值要從600億~700億元提高至近2000億元。城市污水處理率也要從目前的29%提高到45%。
展現在投資商面前的是誘人的發展前景、美好的贏利空間,一時間,中國水務市場呈現出各路大軍紛紛“下水”。
外資企業競逐城市“供水權”
城市供水屬公用事業,由政府定價。隨著水務市場的開放,外資水務企業已成為許多城市供水企業的參股方,如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占有常州、蘭州供水集團49%的股權,天津供水集團系威立雅和蘇伊士兩大跨國水務公司的合資企業,上海、昆明以及省內的蚌埠、淮南、蕪湖、馬鞍山等城市,水務領域已經或者正在運作將供水及污水處理業務轉讓給專業化公司運作。而在經濟欠發達的貴州,也已經全面放開城市供水投資。美國漢氏、法國威立雅、香港匯津三大水務公司正在角逐城市“供水權”。
據了解,合肥市供水一直由合肥市供水集團負責。
“水務”放開成本壓力或會傳遞
城市水務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單個項目少則幾億元,多則十幾億元。因此在水務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之初,“資本”就一直擔當著變革中的主角。
合肥市供水集團負責人透露,這些外資企業通過高溢價拿下國內供水集團的部分股權后,需要通過提高水價來實現投資收益,因此,水價調整頻繁。即便是引入了市場機制的少部分服務公司,也因為行業的整體拖累,存在許多不完善。因此在供水行業中確實存在一部分的成本“水分”。對自來水這種關系老百姓生活的資源來說,水務市場開放并非好事。
有數據表明,跨國水務巨頭1997年進入天津后,天津水價上調8次,第9次上調即將開始。水價13年上漲5倍讓天津也成為全國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工業、經營服務業和行政事業用水價格最高的城市。而據了解,外資參與的省內城市供水價格也是平均1年半調整1次。
水務產業被認為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目前城市水廠的轉讓價格動輒上億元。合肥市供水集團宣教處處長侯慶豐表示,“實際上,全國有很多城市也做了嘗試,效果不是很好,有的政府已經開始回購”。2001年,江蘇省徐州自來水公司將40萬噸/日水廠以1.5億元出讓給香港國泰;兩年后,徐州市政府用巨資將水廠回購。
據了解,合肥市供水集團已經在著手進行相關改革,以約束供水成本,提高供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