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大型新聞行動“再訪臺州母親河”靈江流域采訪接近尾聲。
昨天上午,本報聯合安利臺州分公司、臨海市環保局、臺州學院環保協會及臨海市環保志愿協會等招募了近百名志愿者,開展“同飲靈江水,共保母親河”主題宣傳活動,通過江邊宣誓、市民問卷調查和發放倡議書等形式,倡導共同保護母親河的活動,吸引了眾多臨海市民熱情參與。
在靈江岸邊共同宣誓
“水是生命之源,靈江是我們臺州的母親河……”
昨天上午8點30分,江濱路防洪壩上。近百名從各地趕來的志愿者戴著統一的小紅帽在這里集合,用宏亮的聲音喊出共同的誓言。
活動中有一位身殘志堅的志愿者,他坐在輪椅上,雖然行走不便,但依然緊緊地跟著大部隊。在防洪壩上,他若有所思地說:“我是臨海松一村人,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爸爸還能在家門口養魚,可是自從上游建了一個電池制造廠以后,直排入江的污水把魚都毒死了,現在不要說養魚,就是平時用的自來水也要從山上引,如果山上斷水,我們就沒有水喝了。”
站在江邊,志愿者紛紛表示,今后要為保護母親河多作宣傳,只有市民們共同關愛,靈江才有美麗的明天。
外地人關注靈江治理
“您認為靈江存在的環境問題哪項最嚴重?”
“您認為最有效的保護母親河靈江的方式有哪些?”
……
上午9點,志愿者們又“轉戰”崇和門廣場,開展市民問卷調查活動。
志愿者剛剛把桌子和問卷拿出來,就吸引了不少過路的行人,其中不僅有臨海當地居民,還有很多外來人員。
一位姓裘的大叔在做問卷時很是認真,記者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臨海人,結果裘大叔一開口卻是地地道道的北方口音。他告訴記者,自己15年前就開始來臨海出差了,在他的記憶里,15年前的靈江和現在完全不同。“那時我在工作之余最喜歡在河里趟水,水質非常清澈。現在江水之所以這么渾濁,環保不到位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裘大叔說。
裘大叔還說,要想治理好靈江的污染,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市民共同努力,減少人為的破壞。“靈江是臨海的心靈歸宿,就像西湖對于杭州人,黃河對于中國人一樣,希望你們保護好這片凈土!”
保護靈江老幼齊“聲援”
在做問卷調查的人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也有10歲左右的小學生。
姚聞濤就讀于臨海巾山小學五年級,當過臺州晚報小記者,無論做調查還是回答問題,都很有“范兒”。他認為工業污染是靈江最大的敵人,并且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經常向同學宣揚環保意識。在問卷調查上他留下了一行稚嫩但真誠的保護宣言:“靈江哺育了我們,我們應該保護她!”
#p#副標題#e# 93歲的李義彭老人不僅是個“老臨海”,還曾經畢業于黃埔軍校,參加過抗日戰爭和兩次遠征緬甸的軍事行動,是當時國民黨第五師的炮兵連長。看到本報正在開展的保護“母親河”的活動,他立刻停下了腳步,把菜籃子放在一邊,痛心疾首地告訴記者:“我記得以前,靈江里還有竹排的,站在竹排上可以看到魚鷹在水面上飛行,用嘴叼了一條魚后馬上飛走的場面。自從沿江建了化工廠以后,不僅魚沒了,就是農民用來灌溉農作物的水都不干凈了。”
市民呼吁政府加強措施
短短半個小時,200張調查問卷就發放一空,可許多市民仍不愿離開,和志愿者熱烈地討論起了環境保護問題。
記者發現,在收集的調查問卷中,大部分市民都認為生活污水和化工廢水亂排是危害靈江環境的最主要問題,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政府部門加強保護措施。
80歲的何老先生就認為:“靈江必須有相關的管理條例,約束企業和市民的行為,不去污染我們的母親河!”
安利臺州分公司志愿者周慧麗則認為提高市民的素質很重要,尤其是針對白色污染,她說塑料袋不同于廢棄的礦泉水瓶,沒有人會主動回收,所以消滅白色污染,一要靠政府部門從源頭(即制造企業)整治,二要靠市民加強環保意識,主動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
治理污染要三管齊下
目前靈江水質如何?在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臨海市環保局宣教法制科科長蔣賢國。
“始豐溪和永安溪的水流主要是從上游山上流下來的,相對清澈,而臨海靈江的水有一部分是因為東海漲潮而進來的,相對渾濁。目前,靈江的水質達到三類標準,化工醫藥等重污染企業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蔣賢國告訴記者,經過水質監測局監測,發現靈江中氮、磷的含量嚴重超標,這表示影響靈江水質的主要原因還是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農業污染的面源性非常廣,農藥、化肥等污染物中所含的化學物質很難降解,進入土壤或者水溝,在大雨的沖擊下全部匯入靈江,容易造成大面積的污染。”
為了改善臨海的水環境,2008年和2009年,當地環保部門聯合農業部門對農村畜禽養殖業進行了整治,尤其是上規模的養殖戶。蔣賢國介紹,目前臨海市正在靈江南邊擴建一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成后臨海市城區的每日污水處理量將從4萬噸增加到7萬噸。
蔣賢國說:“近段時間,市政府正在下大力氣整治企業污染,要求關閉水洋化工區,將其中的工廠全部搬遷。今年全市對重污染企業的違法違規處罰已經超過2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