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暴雨連連襲擊我國南方,多個城市甚至出現內澇災害。這不禁讓我想到與“水”有關的話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活用“水之利”,克服“水之害”,成為城市共同面臨的首要問題。令人欣喜的是,荷蘭鹿特丹案例館的水廣場、杭州案例館的“五水共導”、廣州案例館的治水工程,以及瑞士三城(蘇黎世、日內瓦、巴塞爾)、成都、大阪的參展案例,都為我們找到了許多解決“水問題”的絕佳方案。
今天,就先從“水之利”說起吧……
簡單裝置就能抗洪
有過同樣洪澇遭遇的捷克首都布拉格,曾經歷過歷史建筑遭淹、房屋倒塌、文物損害、整個城市陷入癱瘓的悲劇。而一座位于Vitava河右岸的約瑟夫城卻幸運地避免了洪水肆虐。因為它新建了有創意的防洪欄(移動墻),系統抵御住了洪水的沖擊。
獨特的防洪欄就是在垂直鋼柱中間安裝可移動的鋁合金輕質閘門。像商店的移門一樣,遇水移門關閉,再由纜繩將各閘門系牢。這一新型防洪系統不僅構造簡單,抗沖擊性能好,高度還不受限制。平常儲存在倉庫,使用時10個人在兩小時之內就可安裝長100米、高3米的堤墻。目前,布拉格多條河流和港口沿岸都已完成了這種新型防洪系統的修建,且全城防洪欄安裝只需36小時。
了解了布拉格案例,我們可否試著在我國易發洪水的沿河城市也安裝類似的防洪欄系統,以防患于未然。水來了攔住,水退了拆卸。有的地方筑起高高的防洪堤壩,不僅成本高,工期長,而且在枯水期時擋住了河岸,成了大水溝。
小道理的勝利
對于荷蘭鹿特丹來講,一年幾乎有300天在雨中度過。對于這個地勢低于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治理雨水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順水引導,他們建了許多下沉式廣場。雨水勾畫出人工水景,填滿了人工蓄水池。道路不再積水,民居不再進水。雨走了,是市民休閑的場所、籃球場、活動廣場、停車場,造就了一處處美輪美奐的水廣場。
“水往低處流”的淺顯道理,在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重視和發揮,水廣場是合理設置城市排水系統的天才創意。用峰值雨量設計排水設施裝置,還是用中位雨量設計,鹿特丹給出了答案。而且市民的休閑場所與城市水景輪換出現,又節約了公共設施的用地量,一舉多得。
我想,那些地勢較低的區域是否也可以借鑒鹿特丹的水廣場,建設可干可濕的下沉式廣場,以解積水之苦,又創造了市民的活動空間呢?
另外,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在修筑人工蓄水池。例如,向來注重水資源管理的馬德里,他們在城內建立了4個調控蓄水池,以提供非飲用水資源,常常用作街道清洗和綠化灌溉等,從而減輕可用水資源的消耗。
那些水一個不能少
水脈相通,治水要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導”,才能“人水和諧”。杭州案例以西湖、西溪、運河、錢塘江、海灣共同治理,以及綜合保護的治水實踐,向人們展示西湖西擴、引水入湖、“一月一換”等圖景。修復西溪濕地生態,顯現生物多樣性的狀態;運河清淤截污,修繕了大批橋梁碼頭;錢塘江沿岸搬廠設立“禁養區”,齊心保護母親河;海灣排放按照納管處理的標準實施,將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通過管道輸送污水處理廠,再達標排放……
整個杭州以西湖為核心,全城進行水治理。 “一指乏力,五指成拳”,杭州案例向我們講訴了水資源的系統性和水保護的協同性。唯有“五水共導”,方可引來一泓清水。
其實,杭州的水處理方式,上海也早已在運用。但不同的是,上海蘇州河、黃浦江的部分岸邊是住宅與辦公樓。我以為,這種局面需要改變。我們需要學習并思考如何 “還江于民、還河于民、還岸于民”。將浦江岸邊打通,創造一個 “江中游覽、河中嬉水、岸邊散步”的愜意景象。
水,造就城市文明。人類逐水而居、傍水而居的習性促成了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關注水,就是關注我們自己,就是關注城市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