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綠油油的山以前都是白花花的。因為喀斯特地貌的石頭山很疏松,很怕酸雨。被腐蝕后,山體組織變成了粉末,不能存水,植被就沒辦法落根存活。”談起當年酸雨給柳州帶來的影響,柳州市市長鄭俊康記憶猶新,“記得當年為了防止自行車漆被腐蝕脫落,很多人都舍不得拆掉新自行車管子上的塑料包裝。有的人為了隔絕酸雨或酸濕氣的腐蝕,寧可在新買的自行車圈上涂滿潤滑的黃油。”
柳州市曾因工業布局不合理和忽視環境保護,成為全國四大酸雨城市之一。1985年~1995年間,酸雨頻率最高時曾達98.5%,有“十雨九酸”之說。
面對歷史欠賬,柳州市開始加強環境治理,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列為重大任務。抓源頭控制,嚴格限制高硫煤的使用。淘汰、搬遷和關閉了一批污染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裝備更新,提高了產能,做強做大了企業。
通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環保對經濟發展的優化作用在柳州不斷顯現。“十一五”以來,柳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年均分別增長15.4%、25.7%。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75.7億元,是2005年的2.1倍;工業總產值2652.6億元,是2005年的3.1倍。然而,在工業總量成倍增長的情況下,柳州市酸雨污染不僅沒有加重,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酸雨頻率由1985年~1995年間的83.3%~98.5%下降到了2010年的17.2%;降水pH均值增加到5.32,比“十五”期末提高0.88。2010年,市區空氣質量全年優良率達97%。
鄭俊康說:“柳州市去年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宜居城市,今年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雙擁模范城。目的就是要通過實現這些指標來提升城市的硬件和軟件水平。現在,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宜居城市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高的‘三個同步’理念在柳州已成為共識。”
柳州只是廣西通過污染減排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一個縮影。“十一五”時期,廣西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力推進污染減排。通過狠抓重點行業減排工程和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強化重點污染源及減排工程設施運行監管,完成了“十一五”減排目標任務。全區12個火電廠共28個機組、868.4萬千瓦裝機容量全部建成脫硫設施。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2007年,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僅為11.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迅速改變被動局面,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關于全面推進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決定,成立了以自治區主席馬飚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和專門工作機構,制定了全面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設施建設工作方案、任務分解方案、行政過錯責任追究辦法,并先后出臺了有關財政投入、招商融資、收費標準、稅收減免、電價優惠、保障土地供應、區域限批和問責獎勵等方面的11個配套文件。
2010年4月7日,自治區政府在南寧市召開奮戰3個月確保完成全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動員會。自治區副主席林念修在會上強調,各相關部門必須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奮戰3個月,打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這場攻堅戰。
“當時恨不得天天在工地呆著。最怕的就是下雨,怕下雨影響了施工進程。”幾位主管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縣委領導在回憶那段經歷時都唏噓不已。為保證如期完成建設任務,自治區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減排的政府領導對11個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緩慢的市縣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對未按計劃完成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開工和運行任務目標的市縣第一責任人進行通報,對建設進度嚴重滯緩的項目實施掛牌督辦。
超常規手段和強有力措施扎實推進了全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廣西共投資94.86億元,新建成城鎮污水處理設施103項,新增處理規模278.15萬噸/日,建成配套管網2286.4千米,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60.6%,成為全國第9個、西部12省(區)第二個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