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水才有城;水,也是生命之源。
椒江、靈江、始豐溪、永安溪……緩緩流淌而過,清風拂面,風光旖旎,滋潤著我們腳下的這片錦繡大地,養育著600萬臺州兒女。獨特的河床水系,形成了臺州濱海新城獨特水鄉風貌和韻味。
然而,新世紀以來,在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注重水資源開發利用,卻沒有同等重視節約和保護,竭水而用、超量排污、過度開發,人水爭地……因此,在我們身邊就會出現“有水皆臭、有水皆污、有水皆黑”的尷尬局面。
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00年金清河網劣于Ⅴ類水的站位12個,占50%,該河網臺州市區段總體水質為Ⅴ類水。2005年在金清河網劣于Ⅴ類水的站位21個,占87.4%,該河網總體水質為劣于Ⅴ類。2005年和2000年永寧江均屬劣Ⅴ類水質,為嚴重污染河段。
A 江南水鄉,開始為水而憂
面對一天天因污染而變差的水質,世代靠水而居、因水而興的江南水鄉,卻開始為水而憂,為水而困。
家住椒江老城區的劉大媽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們這里老是有陣陣惡臭,窗戶一天都不敢開,太臭了。”
在市區,一些中小河道的水體基本上無法流動,河面有不少漂浮物,河道兩側和水底傾倒了大量的垃圾,河水發黑發臭,市郊少數河段已長滿水葫蘆和雜草,基本上看不到水。常居于河畔的不少臺州人,一提河水就愁眉苦臉,他們時時刻刻為河水刺鼻的惡臭而傷腦筋。
一份關于市區2008年污水排放的調查報告顯示,椒江下陳一帶有35家噴洗織布企業,椒江東山至洪家沿河有幾十家紗洗和漂染小企業向河道直排污水,在椒江這類企業的污水總排放量為160萬噸/年,而達標排放的僅占七分之一;黃巖區污水直排河道的企業有13家,總排放量為140萬噸/年;路橋污水直排河道的企業有28家,總排放量為126萬噸/年,此外還有約3900家拆解戶仍在從事場外拆解。
2005年,臺州全市工業污水排放量為4427.92萬噸,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的為933.6萬噸,集中處理率僅為21%;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為8613萬噸,處理量為4786萬噸,集中處理率為56%,未處理部分均直排河道。
其中,畜禽養殖污染日益突出,我市近200家規模養殖場,污水年產生量為120萬噸,基本上以直排河道為主。
農藥、化肥的施用也是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以2004年為例,全市平均每公頃農田施用化肥313公斤、農藥20公斤,據初步分析,化肥流失進入水體的總氮、總磷分別占各類污染源的40.1%和36.3%。
另外,全市全年產生生活垃圾90萬噸,其中的利用率大約只有11%,其余大部分露天在城郊和鄉村堆放,產生的污水直接進入地表和河流。
一組組簡單枯燥的數據,讓人看了觸目驚心。只因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活便利,任由各種污水排放入河,致使我們的母親河成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犧牲品,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迅速蔓延加劇。
魚兒離不開水,人類也離不開水,曾幾何時,一道買水景觀呈現出另一種繁忙:企業耗水大戶車水馬龍,紛紛向周邊買水運水;市民排隊買桶裝水、瓶裝水;特別是飲用水源的嚴重污染地區,有的地方還出現了靠買純凈水度日的尷尬。
#p#副標題#e# 一時間,水環境惡化嚴重阻礙了臺州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影響了群眾的生活起居!600萬臺州人民對提高水環境質量的呼聲愈加高漲。
B 保護水環境,時不我待
盡管政府大手筆投資對河道進行整治,但是由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整治不到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再加上有效的生態補水缺乏等原因,臺州的水環境矛盾依然突出。
因此,在近年的臺州市歷次人代會上,對水環境污染這一環保頑疾,人大代表提交的有關“要求加快河道疏浚工作力度”、“加大中小流域治理投入力度”等內容的議案多達數十件。2006年3月召開的市人代會上,10個代表團的200多名代表,曾提出了18件關于加強水環境整治的議案。
“不少企業還沒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向河道直排偷排污水,三區的污水直排量加起來就已達400多萬噸/年,解決重點區域水污染已迫在眉睫。抓污染整治,首先要解決源頭污染。對高污染企業,要狠下心來抓緊關停!”
“以前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目標綜合考核分數在逐年降低,從2003年的年度單項考核分4分加獎勵4分降到2006年度的十項為民辦實事總分值的0.1分,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抓緊制定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把水環境整治任務和目標重新列入政府及部門的年度考核。”
“水環境整治,應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各有關部門和基層的責任,對執法監管不力的相關單位和責任人,要嚴肅查處,確保重點污染治理項目按期完成。”
這些都是議案提到的部分內容。
面對大規模的強烈呼吁,2006年6月23日,臺州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出《關于全面開展水環境整治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要求通過5年的綜合整治,形成較為完善的內外環城河網水系,并力爭在2010年市區主要河道水質達到Ⅳ類以上,基本實現“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根據部署,在全市范圍內以市區河道整治為重點,在市區范圍內以核心區塊為重點,主要圍繞永寧江、東官河、永寧河、海門河、南官河、葭沚涇等市區主要河道以及周邊水域開展各項整治工作。
2006年11月底,一份《臺州市區水環境整治規劃》出爐,理清了水環境治理的工作任務。同時,根據市區河網分布情況和城市建設需要,以東至機場路、西至永寧河、南至東海大道、北至椒江堤塘范圍為主城區核心區塊,并將此作為市區重點整治區塊。
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全市真正打響了保衛水環境第一戰。
C 讓河道舊貌換新顏,任重而道遠
雖然當前部分主要河道的水質有所改善,但河道水質基本上還是以劣V類為主。
“根據目前的狀況,即使完成全部的規劃任務,也難以實現《決議》中要求的Ⅳ類水目標。”在采訪中,臺州市水環境整治領導小組的工作人員向記者感嘆。
歸納起來,除了資金外,還有不少原因。
排在第一位的便是人們的環保意識亟待加強。尤其是沿河兩岸的群眾,隨意往河道傾倒生活廢水、垃圾的現象屢見不鮮,部分企業偷排、漏排和超標排放污水的現象也是屢禁不止,從而導致水環境整治防不勝防。
其次是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由于沿岸截污管網覆蓋不全,導致部分污水無法有效收集,每天仍有大量的污水直排河道。而一些農村小河道由于未受到當地足夠重視,疏浚不夠徹底,盡管主城區河道保潔效果日益顯著,但支河、農村小河道的水面保潔效果不甚理想。
根據水域保護規劃的要求,城市新區水面率應控制在8%以上,農村要控制在10%以上。適度的水面率,不僅僅是承泄市政管網排水除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在改善城市水環境、調節小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及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所起的綜合 生態環境效應。而目前,臺州市區的水面率只有4.5%,水體凈化能力嚴重不足。
城市水污染是交叉性的多元污染,水環境整治又有別于道路整治,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技術難度大、涉及面廣、公益性強。因此,要在短期內實現水質的達標并保持穩定難度不小,要想還原臺州河道原本清澈、流暢的面貌,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程。
■實例
1
永寧江和葭沚涇:兩個水質改善的樣本
“這里的水質比以前好多了。”昨日早上,記者來到黃巖永寧公園,順著河堤下到江邊。在江邊散步的市民周偉光告訴記者,以前永寧江的水又黑又臭,幾天不下雨,或者是天氣太熱,這水就臭得刺鼻。
“有的時候,水里會漂著大量死魚,現在江上多了個閘門,經常放水,水質好了,清澈起來,魚也多了。”周偉光說。
#p#副標題#e# 記者從黃巖水利部門了解到,2003年的監測數據顯示,永寧江的水質酸性較強,化工特征污染物明顯,河內存活生物較少,河體水質為劣V類。經整治后,河水酸性正常,化工污染特征基本消失,水體大部分指標能達到三類水體標準,如今水生生物繁殖情況較好。
無獨有偶,在椒江,葭沚涇經過治理后“容光煥發”。
葭沚涇位于臺州市經濟開發區,北起葭沚大轉盤,南至疏港大道,全長3831米,水流自南向北,貫穿整個椒江城區,經葭沚閘流入椒江。
“通過有效治理,葭沚涇的水質有了明顯改善,現在,這里的水環境得到許多市民的認可。”市水利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來到葭沚涇。河道沿岸綠草叢生,河道內水流清澈,依稀還能看見有小魚在游動。
“自從去年整治后,這條河周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在這里掃地,看到好多人來這里散步,特別是今年夏天,來這里納涼避暑的人多起來了。”正在河道附近打掃的環衛工人鐘師傅說,每天河道清潔人員都會對這條河道清理好多次,現在,水面上幾乎不會有垃圾存在。
■實例
埭頭村:
一段傷痕累累的東官河
東官河流經黃巖的埭頭村,是臺州市區生態補水通道之一。
“埭頭村一帶的河道污染很難治理,因為那些民房都直接搭建在河道邊。”記者在臺州市水利局了解到,近幾年水利部門一直在對全市河道進行治理,難度最大的就是埭頭村段的東官河。
8月10日早上,記者來到黃巖埭頭村,采訪車剛開進村里的街道,就聞到了一股刺鼻的氣味。沒多久,我們看到了一座橋,叫通達橋,是這個村在1993年時建起來的。
“這條河就是臭得出名的東官河。”橋邊小賣部里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他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以前吃的、用的水都是從河里來,現在這水,每天都很臭。”在這位村民的記憶里,以前的河水很清,水中的魚蝦蟹很多。
記者站在橋上往東看去,河道左側的民房直接搭建在河邊,幾乎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會伸出一根粗粗的水管,有些水管還在直接往河道里排放生活污水。正當記者在拍攝照片時,突然捕捉到一個鏡頭,一位村民敞開房門,站在自家門口,旁若無人地解開褲帶,直接往河道里小便起來。
“這樣的事不算稀奇,幾乎每天都有,這條河道反正就這樣了,我們有時候沒當它是條河,當它是一個大型垃圾場。”正在橋上納涼的司機王師傅說,他每天生活在這里,早就聞慣了這里的臭味,已經不覺得它臭了。
記者發現,這里河水整體泛黑,水面上的綠莩幾乎覆蓋了整個水面,但值得慶幸的是,記者并沒有在水面上發現塑料袋、瓶子等生活垃圾。
據在附近與一群老人閑談的村民張勝利說,每天河道清理人員都會對河中的生活垃圾清理兩次,因此才讓河上的生活垃圾無處遁形。“這段時間的臭味還不是很濃,等到枯水期的時候,那才叫臭。”張勝利告訴記者,等到那時,他們一群老人聊天也要轉移陣地了,臭味讓人根本無法忍受。
記者了解到,東官河的現狀并非一蹴而就,早在這一帶還沒有這么多居民區時,一些廠家隨意亂排亂放污水就已經讓東官河很受傷。“以前罐頭廠在虹橋的時候,只要是盛產水果的季節,這條河里就有那種水果腐爛的味道。”張勝利說,加上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生活小區在周邊拔地而起,田地里也建起了一棟棟居民樓,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更是讓東官河難以恢復元氣。
“其實,除了周邊企業的污染,村民們的生活習慣不好,也對河道污染造成了很大影響。”張勝利說,只要這里有人住著,這條河就別想干凈。“這條河除了是個垃圾場以外,還是個超大型的化糞池,村民家排出的糞便等污穢物幾乎都是直接通過管子排到河道里的。”張勝利說。
記者了解到,相關部門也曾對東官河進行整治,除了每天在河道上進行垃圾清理外,幾年前還在東官河東段建設了一個返水站,將河水引到江口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
“治理是在治理,但現在河水還是很臭。”張勝利說,政府部門對河道進行的整治,他們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雖然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效果,但還是能夠理解。(胡劍 郭媛媛)